追忆黑土童年
作者:管理员 2018-04-17 15:38:16 来源:

  这里要讲的黑龙江,既是中国东北的一个省份,同时也是一条奔腾入海的大河,这条大河支曲盘绕、亘古无眠,它所有的支流就如同老树的根系,牢牢地抓住脚下的泥土,而这片土地就是黑龙江流域。

  一、气候的魔力

  距今7-1万年,地球进入了末次冰期,三江流域呈现为冰原冻土地貌,生态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野牛、猛犸象、披毛犀等哺乳动物先后绝迹。到了距今3-2.万年左右,地球进入了最冷的时期。原来占主导地位的云杉、桦、松等耐寒的木本植物退居到矮丘或陇岗上,蒿、藜、菊、禾、葎草等耐旱的草木植物成为平原的主角,苔藓和蕨类植物也大量存在,构成荒漠冻原----稀树草原的植被景观。由于食物的变化,动物群落发生了改变。苔藓性、草原性或草甸性动物大量繁衍,野牛、野驴、马鹿、羚羊、旱獭、灰仓鼠、黄田鼠、狼、鬣狗、野猪成群出现。三江流域最早的人类活动就开始于这一时期,即第四纪更新世晚期,距今约2.5万年。

 图片111.jpg

  二、“民以食为天”与“洲际石核”

  “民以食为天”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物,对食物的追逐成为先民们不断迁移的直接动因。当一定区域的食物不足时,先民们就会寻找新的地区用以满足口腹之欲。这种单纯的东因和选择的不确定性勾画出了先民们凌乱的足迹。有的定居下来,有的继续迁徙,也有的重返故地。从考古发掘的年代推测,三江流域从距今2.5万年开始出现人类活动,从全球的人类进化史来看,这一时期的古人类正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智人阶段,我们不禁要问,三江流域的古人类为何没有经历从古猿到早期智人的发展阶段?这就衍生出考古学中的一个概念----“洲际石核”。

图片112.jpg

  处于直立人发展阶段晚期的北京人制作出一种两极石核,而公元前3万左右的山顶洞人改造了这种石核,制作出了一种上端宽下端窄、前端宽后端窄的船底状石核,就如同两个楔状体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而这种石核广泛地分布在东亚、东北亚和北美,被称为“洲际石核”。根据“洲际石核”伴生文物考证出的年代,我们发现了以北京山顶洞人为核心,古人类迁徙的线索。远古人类从北京出发,经过河北、山西,进入辽河流域,然后沿松花江进入黑龙江流域。由于第四期冰期的到来,海水大量蒸发,海平面下降,有人计算下降幅度可达100多米,而水深只有36.5米的白令海峡便高高耸起,形成一座贯通东亚与北美的路桥。鞑靼海峡和宗谷海峡也在同一时期形成了路桥。因此,这些迁徙而来的古人类中有一部分便穿过西伯利亚,沿着“亚欧大陆桥”越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另一部分越过鞑靼海峡,登上库页岛,又越过宗谷海峡,进入日本列岛。冰期结束以后,气温回升,三江流域爆发了洪涝灾害,汹涌的洪水载着泥沙,淹没了先民的遗迹。在接下来的2000多年里,三江流域出现了人类活动的断层。因此,我们无法得知接下来发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否与此前的先民有所联系,我们视野在此刻受到了限制。

 图片113.jpg

  三、人之为人

  人从猿衍化而来,正是由于双手的解放,人类得以从事生产劳动,而劳动技巧的提升促进了人类大脑的进化,使人区别于动物,并由于劳动环境的不同,人类形成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在工具的制作技巧上也形成了差异,于是,种族便诞生了。

  旧石器时代的人们发明了石器的打制技巧,以及取火和狩猎技术,作为人类文明的源头,为后续的人类文化奠定了基础。石器的打制技术不断完善,由最初的碰砧法发展出摔击法、锤击法、两极打击法、间接打击法等。而燧石取火技术给先民们带来了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把猎取到的野兽用火加以烤制,吸收起来更加容易;在寒冷的山洞里点起篝火,既可以取暖,又可以驱赶野兽,还可以用来照明。

 图片114.jpg

  到了公元前8000年,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东北地区大约比中原地区晚了2000年左右。在这一时期,石器的二次加工修整技术得到发展,先民们创造了压制法,作为从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的过渡。这一时期,石器的器型丰富起来,出现了球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斧形器、镞形器和刀形器等。

  技术的进步扩大了先民们的活动区域,也开拓了人类的食物来源。人类开始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进行探索,为三江流域早期先民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省档案局利用处    韩峰供稿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纪检监察组监督举报电话:0451-88628276 电子邮箱:sjwzsbbjjz@163.com

网站标识码:2300000056 | 黑ICP备14006409号 |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386号

主办单位:365备用网 技术支持:东北网络台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文昌街48号 电话:0451--87701820